摘要:日前,广东佛山一家居公司就因利用微信、支付宝偷逃税款,被税务部门依法罚款近60万元。广东省税务局通报,佛山某家居公司在2021-2022年间,利用微信、支付宝非法收取销售收入逾9700万元,并未如实入账纳税,造成税款逃逸近100万元。...
微信、支付宝等新支付工具意味着便利,却也被一些企业滥用为逃税新手段。日前,广东佛山一家居公司就因利用微信、支付宝偷逃税款,被税务部门依法罚款近60万元。事件再度掀起对新型支付工具隐患的关注,也警示企业不能触法伸手,需守法经营纳税。

公司设置了多个微信、
支付宝收款账号,分别以负责人、员工等名义登记,用于收取客户支付款项。这些账号不在公司账目中,成为隐形收入渠道。
公司遇到客户线下付款时,会向客户提供这些私人账号,
让客户直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付款。客户为了取得发票报销,也会配合使用这些私人账号付款。
公司收到客户这些“隐形收入”后,不会入账或报税,直接私吞用于其他用途。仅将银行转账等可监管的收入入账报税,试图规避税务检查。

期间公司设置多达上
百个私人收款账号,错综复杂,并经常轮换账号,以防被税务部门发现问题账户。
广东省税务局通报,佛山某家居公司在2021-2022年间,利用微信、
支付宝非法收取销售收入逾9700万元,并未如实入账纳税,造成税款逃逸近100万元。
包括增值税、城建税、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费附加、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多种税种遭到躲避。税务机关经调查,以案件情节严重为由,决定责令其归还偷逃税款,并处以逃逸税款60%的罚款,共计近60万元。

此事折射出两点值
得关注的问题:一是企业利用移动支付新工具“创新”偷逃税款手段的新兴隐患;二是税务部门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稽查的新常态。
过去,企业偷逃税款手段相对单调,如账目造假、双轨记账等
。但随着移动支付快速发展,一些企业将新工具变本加厉地用于非法目的,增加了处罚难度。
它们逃税手段主要有两种,一是利用微信、支付宝收款后不入账报税;二是隐匿这部分“无形”收入,让税务机关难以监测,达到规避缴税目的。

面对企业“创新”偷逃税款手段,
税务部门也在加紧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督。如通过大数据监测企业交易特征,发现异常情况进行核查,挖掘出逃税企业的竞爭手段已经发生改变。
本案中,税务机关就是利用数据分析,才发现该公司利用移动支
付收款但不报税的问题,进而进行处罚。
可以预见,随着移动支付普及,企业偷逃税款手段会更加隐蔽多变,但科技监管手段也会不断强化。记取本案教训,企业必须警醒,不要妄想可以利用新兴支付工具逃避法律制裁,切记要守法经营纳税。

因为“工作拧螺丝,
科技也拧反螺丝”,触法行为终将受到严惩。同时,税务部门也要继续运用高科技进行监管,形成强大的震慑力,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,维护市场税收秩序和公平正义。





